据相关机构预测,在中国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产值将超过7000亿元,而在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的整体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在耗费巨资投入了智慧城市建设之后,有些城市如虎添翼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也有不少城市陷入了投资高却收效甚微的尴尬境地。在智慧城市建设持续火爆的今天,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目标和路径的冷静反思及全新探索,变得更为可贵。
过去几年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大跃进的苗头,很多城市都在跟风做智慧城市项目,但有些城市并没有真正能够深入理解智慧城市的价值在哪,能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片面地在某一个领域开始实施,在逐渐落实的过程发现问题越来越多、数据壁垒越来越严重。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时,由于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建设智慧城市纯靠政府投资驱动,对于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如何利用本地优势产业来打造独特城市核心竞争力,都缺乏长期、科学和客观的分析与认知,在目标和功效并不清晰的前提下贸然实施智慧城市项目,其结果就是钱也花了、项目也建了,但却并没有给当地带来什么明显的改变和价值。
要让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形成集群效益,则需地方龙头企业和信息化有机结合。通过四化高度融合,最后带动地方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的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的信息化,这是中国城市较大的智慧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在过去存在着一张药方包治百病的问题。事实上,以往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中,受制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储备、自然资源、文化积淀等要素,虽然在交通、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共性需求,但城市根据各自特点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需求,却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何在满足共性需求、利用经济规模实现低成本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又不会因定制化造成过高的成本上升之间做平衡,成为了智慧城市产业共同的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中关于标准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满足问题,有点像盖房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问题。站在建筑学角度来说,所有的房子都应该有个性,但是如果所有建筑设计需要创新,需要标新立异,那么成本必然是高昂的;所以在施工中需要采用标准化部件和工艺,支撑结构系统要标准化,但是设计方式、功能满足要个性化。
同样放大到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一样,城市分两块,一个是城经济,一个是市经济,城市建设大部分是标准化,只要到了建设阶段都是标准化,越标准化,可能越容易实现质量的控制,比如说真正的桥、路大部分标准化。市经济是个性化,产业、经济、社会、文化,一个城市一个样。所以要处理好个性化和标准化的衔接问题,如果能衔接上就既能解决效率和效能问题,又能解决效益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模式和路径选择,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不可否认,过去不少地方政府搞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就是搞跟风式的政绩工程,但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再加上对重大投资项目的成果追责更为科学有效,智慧城市项目正在真正变成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带动城市发展的新契机,所以城市管理者对于智慧城市的作用和效果有了更高和更明确的要求。从长远来看,这会加速智慧城市建设的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