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联网爆发的大时代,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区,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这个时代,传统行业转型迫在眉睫。具体情况由1号社区为您详细介绍。
建设智慧城市成“迫切诉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常驻人口大约7.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7.35%,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压力,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为代表的一些大城市通病凸显,雾霾、交通拥堵、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矛盾日益突出。
“绿色、智慧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迫切诉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战略方向。”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需要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的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本身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关键技术,而更多的是把很多新技术进行集中的展示,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我国整个智慧城市的发展,大概从2011年开始,经历了近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在介绍智慧城市发展历史时说,从2014年开始,我国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在2014年出台了智慧城市的指导意见;2016年提出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在此后开展对新型智慧城市自评估的过程。
“有共性”也要因地制宜
从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趋势来看,比较成熟的智慧城市已经部署了立体化、综合型、完整感知的模式,空、地、海全方位部署传感与探索设施,实现了城市立体化建模,形成虚拟投影。
“政府政务和数据的开放平台,在很多国家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这样除了数据本身让大家知道以外,它还会提供一些开放的接口,让民众能够直接参与到政府的一些决策和施政的过程。”王志勤说,开放体系能够增强整个城市治理的能力。
在实施理念层面,发达国家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更多是倾向低端、均等的公共服务。民众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参与到政府很多决策和决议。
“从国内外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实有一些共性的方面。”王志勤说,各个国家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以各自选取的着力点不同。“总体来说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坚实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重点针对比如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转型。”
中国相对而言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建立很多集中式的一体化数据中心,是现在政府比较着力打造的基础性设施。王志勤分析,“我们国家在各个城市的管理中非常有创新性地提出‘网格化’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之后,由单一的城市管理向综合治理的网格化发展,由简单的横向管理模式发展为综合信息的监督。”
他还介绍了在国内根据城市群的发展,智慧城市存在不同模式:有的是所谓“大城市+大城市”群狼模式。比如像江苏的智慧城市群,还有京津冀八协同和四项目协同协议,都充分体现了协同发展模式。
还有的是“大带小”的“犀牛+鸟”模式。在广东省就形成了广州市等大城市协同一些小城市、特色小镇这样一种协同模式。包括杭州与云栖小镇、桐乡市乌镇协同等,都是互补协同的发展模式。
深圳市零壹移动互联系统有限公司,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一整套智慧社区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前端社区安防硬件(云门禁、云车场、云可视对讲、智慧门、梯控等)将社区内安防硬件全囊括,后端各方平台(社区物联网平台、智慧物业平台、电子政务平台以及社区生活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而目前,零壹已经有了超过170家城市合伙人,覆盖全国大小城市,了解更多详情可以拨打电话400-086-8331。